媒体的良心:责任担当是第一要务 | 社会科学报
点击上方“社会科学报”关注我们哦!
媒体透视
在信息严重超载而受众注意力高度透支的今天,媒体社会责任处在低水位状态。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野蛮扩张,导致媒体生态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衡,行为失范,价值失序,责任失守,引发一系列问题。
全文大约3700字,阅读时长约为7分钟。
报纸原文:《责任担当是媒体的第一要务》
作者: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、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张涛甫
在信息严重超载而受众注意力高度透支的今天,媒体社会责任处在低水位状态。按理说,越是社会和公众信息负荷超重的当口,越是要媒体把责任的篱笆扎紧。但事实上,当下中国社会,媒体责任防线则到处漏水,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野蛮扩张,媒体生态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衡,行为失范,价值失序,责任失守,引发一系列问题。其中,甚为突出者有:真相缺位、“标题党”、“咪蒙”化等诸项。
真相缺位:口水太多,态度先行
媒体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反映人们身处世界的处境和状况,让人们知晓周遭世界的变化,从而为其认知、行为提供判断。虽说,媒体无法做到零时差全面客观反映世界,但毕竟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来把握世界。此前,媒体经过长期的演化,已经玉成了一套成熟的连接世界的机制以及表现真相的逻辑。因此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媒体与世界之间的连接和呈现方式是稳定的,呈现出来的世界景观也是明确、清晰的。
新媒体崛起之后,媒体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,传统媒体反映世界的逻辑被彻底改写了。按理说,媒体数量越多,连接世界的端口就越多,对世界的呈现就更加全面、真实。殊不知,如今,形形色色的媒体如恒河之沙,对世界真相的反映却有些越来越远,每一个媒体作为一个信息节点,所反映的真相是扭曲、片面的。由于很多真相的输出,并非基于事实逻辑,而是基于偏好和态度,很多真相就变成了基于态度和偏好基础之上的事实编织,即各个信息主体会按照自己偏好和态度取向去选择事实,不同信息主体陷在自己的信息“茧房”里,致使真相难产。这种现象在当下的媒体语境下,变得十分突出。
有人指出,当下世界进入了“后真相”(Post-truth)时代。所谓“后真相”是指:“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,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”。简而言之,在信息传播过程中,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情感和观点。在很多时候,真相还没来得及展开,或者说,真相仅以假相的形式逆行的时候,人们就开始表态、评价。很多时候,人们在很起劲地围观一个新闻热点,而这个热点本身就是一个虚假新闻。比如,2016年春节期间,被舆论爆炒的一个假新闻:上海女子跟男友回江西老家过年,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。再者,榆林孕妇跳楼事件爆出之后,真相还没来得及传开,舆论就开始狂轰滥炸,结果反而把真相弄丢了。这种态度先行、口水淹没真相的舆论偏向是后真相时代的浮华表征。
标题党:误导公众注意力
标题是资讯的路标,关乎用户的第一感知。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但是,标题偏航了,会把受众带到阴沟里去的。网上信息是无限的,而受众注意力则是有限的,要把有限的注意力覆盖无限的海量信息,几乎是不可能的,因此受众的眼球只能选择性关注。一旦出现选择性关注,必然存在竞争。在海量的信息资讯面前,只有那些吸引受众眼球的信息才会引起关注,那些被刻意强化和与众不同的信息才能胜出。“标题党”正是这种注意力恶性竞争的怪胎。
在网上常见此类“标题党”类标题:出事了、紧急通知、速速扩散、一定要看、深度好文、看后秒懂、轰动全国、据说很灵、抓紧收藏、这都敢说、笑死我了、教你几招、删前速看、太震撼了、你肯定不知道、刚刚出的事、惊呆了、家里有小孩的注意了、芒果台真敢说、就是这个人渣、终于站出来说真话了、XX电视台太大胆了、家里有这东西的要注意了、不然小心倾家荡产、今天无意中看到的、看到的都转了、为什么最近都在疯传这句话、不转不是中国人等等。“标题党”喜欢迎合受众偏好,走中低端路线,甚至一味迎合受众的低俗偏好,以博取更多的受众眼球。这种搁置媒体社会责任的片面迎合,拉低了公众媒介素养的底线,让他们沉湎于娱乐,麻痹了他们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意识。
“标题党”把标题做歪,根子不在“小编”能力上,不是他们技不如人,而是在动机和态度上。因动机不纯致使“标题党”恶意将标题做歪,有意让真相偏航。比如:《人民日报》原题“‘拼爹’难拼出美好的未来”被恶搞成“‘拼爹’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”;《人民日报》原题“对移交司法的‘老虎’,中纪委的‘评语’有变化!”被庸俗化为“人民日报驳‘贪官都有情人’:半数涉通奸”。由于多数网民不会较真将遭“标题党”“洗黑”的标题与原题比对,致使他们误以为,网络媒体转载的内容即是党媒原生的内容。“标题党”主要动机是商业目的。商业网站靠受众注意力吃饭,为了博取收获更多的围观者,必须将浮游于网络空间的受众眼球吸引到自己的地盘上来,于是就想方设法,甚至不择手段地展开注意力争夺大战。“标题党”用负能量对冲正能量,将主流价值观漫画化,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。
咪蒙化:野生价值+话语暴力
在资讯严重泛滥的今天,公众注意力就成了稀缺资源。为了获得围观效应的最大化,作者绞尽脑汁,用尽洪荒之力。一则资讯出炉,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围观,有更大的能见度。但在资讯生生不息、乱花迷眼的拥挤情况下,注意力分配不可能是均衡的,有的门庭若市,有的门可罗雀。自媒体大号“咪蒙”即是能大片收割粉丝的互联网赢家。
“咪蒙”是马凌的公众号“艺名”,这个爆款自媒体大号如今的当红热度,也许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。面对潮水般的市场追捧,咪蒙自觉地站在风口浪尖上,踩着流量的节点——市场不相信眼泪,这一点,作为《职场不相信眼泪,要哭回家哭》的作者,咪蒙懂的。面对一夜爆红的咪蒙,文化精英和精英文化似乎都有点措手不及,就像当年面对王朔的“撒泼文学”,精英文学和文学精英们也都手足无措一样。那些习惯了端着说话的文化精英们,本来就不那么整齐的队形,迅速被半路上杀出来的野生力量冲得稀里哗啦。就像一只大象冲进了瓷器店,那些端着的价值观和话语盆景,遭遇外部野生力量的强力解构,变得似乎不堪一击,格调和价值观碎了一地。
咪蒙的价值观属于社会化的价值观。这种价值观不是那种逻辑严整、义正词严的价值观,而是那种轮廓模糊、情理兼容且有强烈代入感的价值漂流物。咪蒙的“三观”迎合了巨变中国的世道人心,迎合了疯长在体制外的野生观念和社会情绪。这种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、大面积呈现于网络空间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情绪,是即兴的、未成形的,但这种价值观真真切切闹腾于当下的世道人心。
咪蒙以一种明快的方式,输出这种价值观,直戳社会的痛点。咪蒙以极端露骨的方式,大胆将这种倾斜、下沉的价值观表达出来。为迎合社会槽点,不惜以极端的方式放大社会野生价值观,这种沿着社会价值观斜坡下滑的投怀送抱,纵容了野生价值观的野蛮疯长。咪蒙的非理性饱含磁性,将泥沙俱下的社会情绪和浅表化的社会理性吸附过来,团结在她的周围,形成海量规模的粉丝群体。非理性也是一种毒。只不过,这种毒习焉不察,混搭着公众情感,在道义上占据高位,于是获得理性豁免权。咪蒙就是利用了公众的情感正义,夹带私货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掺和在公众的公共情感中,如此情感先行的非理性,会将本就脆弱的公共理性带到沟里去。
咪蒙的语言特别劲爆,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。脏字与粗口齐飞,吐槽与毒舌一色,这种话语暴力,迎合了当下受众的“重口味”。从那些刷屏爆文就不难看出咪蒙的重口味:《有趣,才是一辈子的春药》《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,还有傻逼甲方》《致贱人:我凭什么帮你》《致low逼:不是我太高调,而是你玻璃心》《永远爱国,永远热泪盈眶》《职场不相信眼泪,要哭回家哭》等等,这些标题,拼命用强光灯照你,亮瞎你的眼睛。标题党开路,紧接着泥沙俱下,喷涌而出。在表达上,咪蒙从不节制她的话语暴力,诸如“独立婊”“我们大中国好吃!我们大中国生活超!级!方!便!我们大中国有夜!生!活!”这些粗粝生猛的语言,牢牢地抓住了受众的玻璃心;这种刺激的话语,让重口味的受众感觉大快朵颐!
勿让媒体责任走偏
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,关键看怎么用。它既可以成为媒体的利器,也可能成为伤害媒体的凶器。在传统媒体时代,媒体责任的堤坝还是比较牢固的。但在新媒体时代,媒体战线太长,媒体生态圈杂草丛生,媒体责任失守事件屡屡发生。甚至有很多新媒体大鳄,不愿把自己视为媒体,借此推脱媒体责任。比如脸书(Facebook)与推特(Twitter)甚至以不是媒体之借口,与责任切割。在国内,新媒体大鳄罔顾社会责任的案例也不在少数。如果大大小小的新媒体都不负责任,盯着用户的注意力,各自都在拉低责任的底线,网络公共空间就会成为恣意排放污染物的垃圾场。因此,无论是传统媒体,还是新媒体,都没有任何借口,放纵私欲,让社会责任的篱笆形同虚设。特别是那些现象级的大媒体,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大,担负的社会责任应更大。
媒体社会责任不能成为一个橡皮筋,弹性不能太大,想拉多长就拉多长。媒体责任作为一种软约束,也应该有底线伦理的要求。以上提及的真相问题、“标题党”问题以及“咪蒙”化问题,都应被关进责任的笼子里,不能任其出行。媒体技术千变万变,媒体责任不能走失。媒体内容应该恪守:真实、客观、全面、公正,这是媒体技术进化到任何时代,都不能放松的责任伦理。再者,媒体责任不能仅仅依靠媒体自身的“自律”;“他律”也很重要,要让媒体行为与其社会影响匹配起来,必须依靠外部力量予以约束。社会和政府需要构建制度和法规的笼子,把媒体约束在笼子里。此外,要让制度和法规变得有牙齿,有威慑力,为此,仅有制度和法制建设还不行,利剑高悬还不够,关键看执行。
-END-
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7期第6版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大家都在看
长按二维码关注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社会科学报
微信号:shehuikexuebao
社会科学报官网: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